假如现在一款30万的中国品牌车型,不来一个空气悬架,都不好意思上市,这个空气悬架,现在20万级就能给你做到标配。
为什么这个配置这么吃香?因为在许多人的认知中,空气悬架就是舒适性和操控性的代名词。
那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今天我就带大家去全面认识一下,顺便也一起看看,空气悬架在中国市场究竟卷到了什么程度?
其实,目前新型的汽车悬架有多种技术路线,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空气悬架之外,还有机电式主动悬架、液压式主动悬架等。
空气悬架利用空气弹簧和可变阻尼减震器来调节车身高度和悬架的软硬,从而实现更平稳的驾驶体验。
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不同驾驶条件和需求自动调节车身高度和悬挂刚度,提供更好的乘坐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
然而,空气悬架的成本相对较高,且对维护保养的要求也较高,由于空气悬架的橡胶表层容易老化,且系统内部存在许多精密部件,因此故障率相对较高。
机电式主动悬架通过电机和传感器来实时监测和调整悬挂系统的工作状态,实现快速响应和精确控制。
当然,它也可以主动适应不同路况和驾驶需求,响应快、精度高,相比后面我们要说的液压式主动悬架,环保性要更好,因为它不用液压油。
但这套主动悬架涉及复杂的电子和机械部件融合,因此,技术难度和成本也相对较高,且对电力供应和控制系统的要求较高。
液压式主动悬架利用液压缸和油液来调节悬挂系统的阻尼和刚度,实现平稳驾驶和高效减震。结构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当然也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不足之处也是较为明显的,那就是:液压式主动悬架的响应速度和调节范围可能相对有限,且对油液的质量和密封性的要求较高。
但要问未来哪个悬架会成为主流,目前还真不太好说,毕竟不同的技术路线可能会针对不同的车型、市场和应用场景进行选择和优化。
例如,高端豪华车型可能会更倾向于采用空气悬架以提升品牌形象和乘坐舒适性;而运动型车型则可能会选择机电式主动悬架以提供更好的操控性能。
现在我们把空气悬架单独拎出来,从一名工程师的角度来好好聊聊:它的门槛有多高?
都知道,空气悬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机械和电子系统,它集成了流体力学、机械工程、电子控制、空气动力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它的核心零部件包括空气供给单元、空气弹簧、电子减振器等,这些部件的技术要求都不低,就以空气弹簧为例,它作为弹性元件,需要具有缓冲、减振、承重等多种功能,其设计和制造难度都很大。
并且,要将这么多零部件进行集成,形成一个高效、稳定的整体系统,这对于制造商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哪怕说在设计过程中各个部件的性能和公差都计算得好好的,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高精度的设备和工艺,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稳定性。
还有一个点也不得不提,由于日常行车过程中空气悬架的使用非常频繁,因此对于材料耐久性、密封性要求高,一般空气悬架产品需要经过多重测试和认证,这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目前,车市同质化十分明显,降本便成为了中国汽车品牌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环节。
就目前的成本区间而言,国外供应商一套空气悬架的价格在1.2万到1.5万元之间,国产化后也要7000元到9000元,对比来看,被动悬架一套不过1000元到2000元。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产化程度的提高,空气悬架的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就我目前所了解到的信息,有部分企业已经提出了将空气悬架成本降低到7000元甚至更低的目标。
其次,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消费者对汽车舒适性、操控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也会促使空气悬架不断渗透,特别是在国产高端车型和豪华车型中,空气悬架已经慢慢变成了标配。
正如我们提到的,空气悬架将逐渐从高端豪华车型向20万级的中端车型普及,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此前,我们熟悉的空气悬架供应商都是像大陆集团、威巴克等国际知名供应商,它们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
而今,国内企业如保隆科技、中鼎股份等也在空气悬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当然,在价格战环境下,他们的成本优势就很能适应当下的主机厂的需求了。
当然,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国外供应商也不会坐以待毙,因此,竞争格局将进一步加剧。
主要有2点原因:一是品牌影响力,二是技术门槛,除非在性能和体验上有新的突破和创新,或者说价格上有更为明显的优势,否则难度还是很大的。
说是内卷,其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汽车行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驱动下的积极进步,从而提升国内车企的品牌形象和产品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车企需要不断寻求差异化竞争策略。搭载空气悬架等高端配置,可以帮助车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拓展市场份额。
或许在几年前,消费者花30万买BBA,都不会去考虑空气悬架这个配置,但是现在中国品牌30万就能给到,消费者当然不会说No,再一看你有它没有,那我当然是买你家的产品咯。
首先,从市场成熟度来看,国外汽车市场相对较为成熟,消费者对汽车配置和性能的认识也更为深入。因此,他们可能更加注重汽车的整体性能和品质,而不仅仅是某一个特定的配置。
其次,从消费习惯来看,国外消费者可能更加注重汽车的实用性、耐用性和经济性,而不是过于追求豪华配置。
他们中的部分人认为,虽然空气悬架可以提供更好的乘坐舒适性和操控性能,但相对于其它配置来说,这钱花得并不值得,独立悬架调校足够好,也能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
国外汽车市场,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大部分都是经济型汽车市场中,消费者会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为实惠、性价比更高的车型和配置。
按照我的观察,这种趋势确实可能发生,即:空悬供应商主要负责硬件供应,而车企主导软件集成。
供应商将更多地关注于硬件的研发和生产,以提供高性能、高质量的硬件产品;他们要做的,是和主机厂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以满足车厂对硬件的定制化需求。
而主机厂将具备更强的技术整合能力,去集成整车上来自不同供应商的硬件,包括三电、底盘、车机的资源最优化,以实现空气悬架系统的整体性能优化。
随着主机厂对软件集成的掌控,他们自然更倾向于开发适合自家产品调性的定制化空气悬架系统,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比如运动取向的、比如越野取向的等等。
毕竟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空悬供应商可能需要调整其发展战略,将注意力放在产品技术本身,如何调节、如何控制留一个端口给主机厂就可以了,回到之前一个问题,这也让新进供应商的生存之路难上加难。
还是回到“内卷时代”这个词,你有我没有,这就落后了;你有我也有,那也还得继续拼,拼质量、拼调校、拼价格、拼可靠性……当然,这些比拼的前提,是不能降低空气悬架带来的体验感。
对于供应商而言,增量竞争会变成存量竞争;对于主机厂而言,成本和质量如何平衡是难点;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说是坐享其成就好;对于整个中国汽车行业而言,卷着卷着,就把国外品牌甩在身后了。